從青島一直到濟南,
途中經過煙台、濰方、泰山、曲阜等地,
最常看見的兩種鳥,就是喜鵲和灰喜鵲。
其中以灰喜鵲的數量較多。
灰喜鵲比喜鵲小一些,卻較喜鵲活躍。
用傻瓜相機要拍它難度頗高,
通常從牠停下來到飛走,只有幾秒鐘。
我手邊這支傻瓜相機,其實具有蠻多類單眼的功能,
望遠端媲美300mm,但極不容易對焦,
所以能拍到高高的、遠遠的,又停留不久的灰喜鵲,
蠻有成就感的~~
據說台灣南部灰喜鵲的數量越來越多,嚴重威脅到喜鵲的生存空間;許多外來種鳥類如此適應台灣的環境,為保有本土物種,相信相關單位應有作為…
幾乎無所不在的灰喜鵲 ↓
在一個定點停留的時間非常短暫
才停下來,左邊那隻就一飛沖天了 ↓
什麼地方都可停留 ↓
什麼地方都可築巢 ↓
住家的鐵欄杆 ↓
廢棄土場 ↓
(文字資料:維基百科對灰喜鵲有如下闡述)
灰喜鵲,鴉科灰喜鵲屬
學名Cyanopica cyana,又名藍鵲、灰鵲、馬尾鵲、羊烏鵲、山喜鵲、藍膀喜鵲。
灰喜鵲是中等體形的鴉科鳥類,體長約40厘米,本物種較另一種城市中常見的鴉科鳥類喜鵲體形明顯要小很多,並且較修長。灰喜鵲雄雌同形同色,成鳥頭頂、頸側、後頸為飽滿的黑色,在黑色的頭頂周圍的羽毛顏色較體羽其他部分更白,看上去就好像黑色的頭頂周圍隱隱有一圈白色圍脖圍繞;肩部、上背為石板灰色,由較深的肩部到與黑色頭部交接的白色區域,羽毛顏色變化平緩;飛羽、尾羽和下背天藍色,尾羽較長,幾乎與身體的其他部分等長,並具有白色羽端;頜部與環繞頭部的圍脖一樣為白色,喉部、胸部、腹部為污白色,且延自頭向尾的方向顏色平緩地略現加深的趨勢。幼鳥頭頂的黑色部分羽毛端部為污白色,遠看就好像在黑色的頭頂刷了一層白灰一樣,另外幼鳥的尾羽較成鳥更短一些。本物種虹膜褐色;喙黑色;足黑色。
灰喜鵲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地區,分布北限為貝加爾湖,在朝鮮半島、日本列島、蒙古均有分布;在中國分布於東北各省,西至甘肅、青海。南至四川、長江中下游省區,分布南限直抵福建。
灰喜鵲棲息於低山田野和樹林中,亦非極常見於城市中,公園、小區均極易見到它們的身影,在很多城市已經成為優勢種;常見數十隻結成小群穿梭於樹木間。